臺北市北投區文化國民小學共同備課記錄
年級:六年級 共同備課教師:洪文徽、廖勖凱
教學領域
|
自然與生活科技
|
單元名稱
|
大地的奧祕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單元核心議題
(單元教學重點)
|
地表有各種不同的地形景觀,並且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持續在改變。自然界中,改變地表最大、最明顯的力量就是「流水」和「地震」。
藉由觀察大量的雨水及流水對地表的影響,引導學生設計實驗,觀察流水的侵蝕、搬運和堆積作用,察覺水量和河道坡度等因素會造成河流上游、中游和下游的景觀特徵不相同。並認識海水也有侵蝕、搬運和堆積作用,形成各種海岸地形景觀。察覺地震對地形景觀及人類活動的影響,並知道如何降低地震造成的災害。
認識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許多不同的岩石,了解岩石是由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礦物所組成,進而透過五官觀察與實驗,知道岩石與礦物具有不同的外觀特徵及用途。
最後整合雕刻大地的作用除了流水、海水、地震之外,還有風化作用。認識岩石經過風化作用碎裂成細小顆粒,再和生物遺體腐化分解的物質混合,就形成了土壤,並進一步了解地表上的岩石和土壤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。
最後希望能引發學生對地形景觀的喜愛,進而主動認識臺灣各地特殊的地形景觀,了解這些地形景觀也是一種資源,應好好珍惜與愛護。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學生舊經驗
|
n 3下 認識天氣 紀錄氣溫、雨量,認識不同的天氣狀況。
n 6上 天氣的變化 認識雲、霧、雨、雪、露、霜、氣團、鋒面、高低氣壓中心和颱風。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學生迷思概念
(可能產生出錯的想法)
|
u 對震源、震央、震度、規模等地震專有名詞混淆不清,而對於輻射的概念很抽象無法理解。
u 花崗岩由石英、雲母、長石等礦物組成概念較熟悉。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針對迷思概念所採取的教學策略
|
【起】生活中的岩石【40分鐘】
帶學生記錄學校及文化公園使用的天然岩石。。
1.
思考:
A.哪種石材出現次數最多?花岡岩,5次。
B.哪些石材是外來客?花岡岩、花岡片麻岩、大理岩。
C.哪些石材是本土的?磨石子、蛇紋岩、砂岩。
2.
砂岩介紹:台北盆地附近的砂岩被先民切割為塊狀,因易受風化,多做為城牆、圍牆等石材使用,稱為「唭哩岸石」。主要為木山層地層,沉積時間大約在2400—2200萬年前,以陸相沉積為主。
3.
化石種類:化石可分成實體化石、生痕化石兩類,此為後者。為海洋生物在海底沙地內挖洞居住、覓食或移動的生活痕跡,由於管狀的外形,被稱為「沙棒」。此地可觀察沙棒的橫剖面、斜剖面、縱剖面三種類型。二人一組,每組要找出20個生痕化石出來。
4.
師生討論:沙棒化石為海相沉積的科學證據,指示沉積位置。再者,密集的化石出現代表當時此區營養充足,海洋生物數量眾多。第三,化石在沉積岩中的數量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很多。
【承】觀察花岡岩與石灰岩【20分鐘】
I.
放大鏡觀察
l 歸納: 石灰岩乳白色、花崗岩有三種顏色顆粒。。
II.
手觸摸
l 歸納:石灰岩觸感粗糙、花崗岩觸感更粗糙。
III.
滴稀鹽酸
IV. 敲碎花岡岩
l 歸納:讓學生觀察後將不同礦物分開,石英、長石、雲母,並將觀察完的碎屑黏至筆記本上並標示清楚。
【轉】自然習作 【10分鐘】
1. 完成習作第36-37頁。
2. 共同檢討。
【合】教師總結 【10分鐘】
並請學生整理課程內容入筆記,花崗岩與石灰岩的分別可以從顏色、觸感、與稀鹽酸反應、碎屑顆粒異同等4部分來分辨。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單元評量重點
|
一、能設計實驗,證明流水的侵蝕、搬運、堆積作用與流速之間的關係。
二、知道岩石的種類,認識常見的岩石和礦物的特徵。
三、知道風化作用和土壤的形成方式。
|